2015年11月29日 星期日

r >> g 貧富差距,然後呢? 該怎麼辦?

r >> g 貧富差距,然後呢? 該怎麼辦?

先說結論,和 Piketty 相反, 我認為不但不該課徵資產稅, 反而應該降低資產稅鼓勵儲蓄與資本擴大再生產. 再來說說理由,

首先,
在合理的K與L構成的固定規模報酬生產函數,資本相對勞動上升會讓資本邊際生產量下降,勞動邊際生產量上升,反之,資本相對勞動下降會讓資本邊際生產量上升,勞動邊際生產量下降
r= dY/dK - 資本折舊率,故會隨資本邊際生產量升降
對勞動者來說,如果不用自己儲蓄,又能讓資本家把r全部再投入資本,社會資本存量當然越高越好

資產稅的課徵,減少投資的誘因,資本需求下降連帶使借貸利率下降,減少大家儲蓄意願,增加消費意願,結果是供給減少,需求增加,差別(累進)資產稅的課徵固然可減少衝擊,但一來資產較多的人再投資對社會資本存量增加更有效率,二來有些產業需達一定規模才能達到固定規模報酬

回顧歷史,許多大規模戰爭過後, 資本存量都會大幅下降, 試問與戰前相比 r 是降低還是上升? 不難想像戰後的r相對戰前會大幅增加,至於戰爭中間的r該怎麼算是另一個問題,因人口被轉移到軍隊,有效勞動人口的下降可能讓r下降,但另一方面戰爭龐大的物資需求可讓r上升,另方面,戰爭中武力直接資本的破壞雖造成資本存量縮減,但並不是自然折舊所造成

再看20世紀共產主義國家開動"走資"前後的變化,特別是中國在政治穩定下一發動走資,由於r遠大於g,當然造成貧富差距增加,但不但使先投資的變有錢,窮人也變有錢生活品質提升,難道因為r>>g會造成貧富差距擴大,中國人會希望中國繼續貧窮下去?

每次工業革命和新技術發明前後,也造成r突然升高, r >> g , 然後貧富差距增加, 難道人類甘於技術永遠不進步,繼續過上古時代的原始生活?
r >> g 造成貧富差距無庸置疑, 社會上永遠有人先知先覺, 有人後知後覺,新技術新發明出來以後先知道的人先投資,當然會先有錢,而且比後來的有錢,就像任何新武器被發明以後,當然造成軍事平衡被破壞,但是當所有人都拿到新武器後,又會回到平衡狀態,這邊當然會產生一個問題,就是在所有人拿到新武器前,就是可能落後的部落會被先佔者給滅絕掉,但解決的方案絕對不是也不可能防止新武器,新技術,新發明出現,即便美洲原住民不可能防止歐洲人科技前進,相反的是要讓落後的部落在被先佔者滅絕前可以拿到新武器恢復平衡才是正辦,也就是讓沒有資本的人盡快得到資本,沒有新技術新發明的文化圈盡快得到新技術新發明

每次新技術新發明還有一個好處, 就是對已知不可增加的天然資本(如工業革命前的農地)依賴性降低,前面的非天然資本可以透過"擴大再生產"的行為增加資本存量,進一步降低r到接近於g,生產工具私有也可以讓人人都有,而農業社會最重大的資本就是農地,隨著人口增加,農地邊際產量與報酬會不斷上升,可是農地無法增加,農地r與g的距離會越來越大,這就是天然資本(土地與礦產)與非天然資本最大的區別,天然生產工具無法讓人人都有,工業革命讓佔地不大的工廠生產出的工業品效用,可以抵過好多倍土地才能生產出農作物的效用

由於可擴大性不同,政府針對天然資本與非天然資本造成的r>>g應該採用不同方法,
天然資本可以私有,但衍生經濟利益應該公有,政府應該定期精算天然資本邊際報酬,將天然資本收益全數收入國庫
非天然資本部分,應該勵民眾儲蓄與資本家擴大再投資的行為,以加速資本的普及性與總存量增加,讓r降低g上升,r逐漸接近於g
無形資本部分,法令應避免過度的智慧財產權/專利權保護,政府也應成立有公信力的產品資訊公開平台,避免品牌效應造成的貧富不均

那r=g甚至r<g後該怎麼辦?
此時全球經濟體應該是陷入通縮狀態,
所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杯酒釋兵權的時候到了
資產稅,特別是累進資產稅,來個財富大洗牌,一方面降低貧富差距,另方面刺激消費

總之,
r>>g 反映的是資本匱乏, 社會有求於資本家, 宜推行資本主義(但天然資本報酬應公有)
r<<g時, 資本家有求於社會, 宜推行共產主義

crtzengweb@gmail.com

2015年6月2日 星期二

Membrane potential buffering by permeable ions(variable volume)

Membrane potential buffering by permeable ions(variable volume around membrane)

continue to 
http://crtzengweb.blogspot.tw/2015/05/membrane-potential-buffering-by.html

When considering if there are variable volume around membrane,
The exact formula derived from Nernst equation becomes below



Voltage of maximal buffering capacity for B+ becomes s=ln(Si/So)/h rather than 0,
Voltage of maximal buffering capacity for A- becomes -s=ln(So/Si)/h rather than 0


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

Membrane potential buffering by permeable ions

Membrane potential buffering by permeable ions


均勻分布電荷於無限延伸之平板上對平板外任意點產生之電場如下



If there is a membrane with equal space inner & outer to membrane, which is freely permeable to [A-],[B+],impermeable to [Na+]. When we give more [Na+] to outside, without [A-],[B+] around two side, inner potential(V) become negative, which proportional to ([Na+]i-[Na+]o)

When we give more [Na+] to outside, same half [A-],[B+] around two side, V become negative, and then permeable cations get in membrane, permeable anions get out of membrane, both counteract the negative voltage created by ([Na+]i-[Na+]o) alone. As a result, same ([Na+]i-[Na+]o) makes less transmembrane potential due to buffering effect of permeable ions. On the other words, it takes more |[Na+]i-[Na+]o| change to make same potential change.

The exact formula derive from Nernst equation is shown below



It's somewhat like the pH buffering effect of buffer solution.
http://crtzengweb.blogspot.tw/2013/07/buffer-solution.html


2015年4月5日 星期日

技術性失業

技術性失業


19世紀初工業革命期間紡織機的問世,讓大量紡織工人失業,薪資降低,
按理講,科技進步讓工人邊際產量(marginal production,MP)上升,
工人工資理應上升才對,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一定會這樣嗎?




圖中藍線表示原工作效率,紅線表示科技進步導致工作效率提升後的情況
這邊假設勞動邊際產量不因勞工數量增加而遞減
左上圖: 橫軸為勞工量,縱軸為科技進步前後勞工邊際產量
中上圖: 橫軸為勞工量,縱軸為全部勞工總產出量
右上圖: 此圖綠線為產品市場需求曲線,隨著價格減低需求量增加
左下圖: 綜合中上及右上圖得此圖,表示勞工量與產品價格的關係
中下圖: 此圖為左下圖與左上圖相乘得出,表示勞工量與勞動邊際產值
右下圖:
紫線為勞動市場供給曲線,原先技術下勞動市場均衡點L1,新技術下變L2,
L1-L2為技術性失業量,同時造成均衡薪資下降
但若勞動市場供給曲線是淺綠線,技術進步後反而讓均衡薪資上升,
勞工雇用量增加,也就是說若原技術水準下勞動供應不足,勞工薪資要求較高,
技術進步後勞工反而獲得好處


這張圖中黑線是勞動供應曲線,彩色線是邊際產值線(VMP),
按顏色從技術差到好分別是紅橙黃綠淺深藍紫線,
紅線技術水準差,整條線都低於勞工薪資,尚無法進入商業生產,
技術進步到橙線時已可進入商業生產,少數勞工被雇用,
隨著技術進步到黃線和綠線,勞工薪資上漲,雇用量也上升,
但到了淺藍水準時,薪資開始下降,雇用量也減少,
到紫線水準時雇用量和薪資比橙線水準時還少

當然以上沒考慮總待工人數,
且假定勞工技術性不高或者可和其他產業一定程度共用,
也就是說如果是專業養成門檻高改行又相對不易的勞工,
在供過於求的狀況下,勞工只好集體接受更低薪水來維持就業,
也就是發生黑線下移的狀況,
但如果是到了紫線的階段,黑線就算低到0,還是無法增加多少就業機會




2015年3月29日 星期日

Exploitative routing of exchanging rates in capital transaction by price setters

 

Exploitative routing of exchanging rates in capital transaction by price setters


suppose there are two kind of capital X,Y
A & B produce same products Z by X,Y with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Z=X^0.55 Y^0.45
A has relative excess of X, B has relative excess of Y,



As the graph shows,
Blue lines: isoquant curves
A,B point: original (X,Y) resources A,B owns
When Pareto optimum arrived, the final transaction rates will equalize slope of red lines
If A, B transact capital resource X,Y with final substitution rates, they will reach A1, B1 point
However, if A is price setter, B is price taker,
A could routing along B's isoquant curves sequentially with different transact rates,
and final points will be A2, B2.
Besides, if they initially exchage with the slope/price of A-A2, B-B2 directly,
they will stop within the line A-A2, B-B2 without reaching Pareto optimum.

Due to the cumulative(storage) property of capitals, price setters can exploit price takers finally.
When applied to products, their flow property will not let this kind of exploitation persists after repeated games.

crtzengweb @ gmail.com

2015年2月18日 星期三

含胸拔背

 

含胸拔背




先來看看當地面一個水球從上方加壓時,
水球會往水平面(左右前後)凸出去,(上圖左邊)
當水球後面被固定時,水球不能往後凸,
從上面施壓水球往前會凸的更多,(上圖中間)
當水球後面被固定時,前面與前下面和上面同時施壓時,
水球上方正中央被施力處仍會往下移動,
但上方前面則會往上凸,使上緣由曲面趨向平面(上圖右邊)




人體的腹腔就如同前圖的水球一般,地面有骨盆,
後面受到脊椎骨固定,上面覆蓋可收縮的橫膈膜,
舒張時為一曲面,收縮則會趨向平面,
橫膈膜則固定在肋骨與脊椎骨上,(上圖左)
當橫膈膜收縮時,腹腔受到上面壓力使腹壓上升,
肚子會往前凸出去,這就是順腹式呼吸的狀況,
此時如果含住前面胸腹部使肚子不能凸出去,
那橫膈膜就必須花費更大力量收縮,
反作用力使得胸肋骨架和附著的脊椎骨往上升,
讓附著點以下的幾節腰椎能夠減少負重而發揮拔背的作用,
注意這邊提高胸肋骨架並非用肋間或頸部肌肉造成胸式呼吸,
而仍是使用橫膈膜收縮的腹式呼吸

用含胸而不用縮胸,基本上含的力量只要恰好能保持肚子不凸出去就好,
如果大到縮胸縮腹就失去鬆的精神了

胸部部分

第1道力線
從腹直肌(rectus abdominis)接到胸骨下緣和劍突(sternum/xiphoid)->
transverse thoracics m.-> 肋硬骨前段 -> pectoralis minor -> 肩胛骨喙突(scapular coracoid)
第2道力線
從腹外斜肌(external oblique abdominis)接到肋硬骨中段前方
-> 前鋸肌(Serratus anterior muscle) -> 肩胛骨內側緣(scapular medial border)

兩道力線都讓肩胛骨往前面移動,造成正背後連接肩胛骨和脊椎骨的菱狀肌(rhomboids)拔開

2015年2月13日 星期五

災難經濟學: 如何救回最多人命?

 

 災難經濟學: 如何救回最多人命?


如果某個重大天災之後,災區有大量傷患,但現場醫療資源僅有3000單位可供使用

傷患自然存活率(等不及救治),救治後存活率,人數,救治每人耗費醫療資源如下表




由於醫療資源不足以救所有人,該先救哪些人才能救回最多的總人命?
是最嚴重的(存活率0-10%),最輕的(存活率90-100%),還是醫療耗用最少的?
事實上自然存活率100%的救與不救活的人一樣多,
自然存活率0%的(如心跳已停止)即使再努力能救回的也不會太多



上面這張表把(救治後存活率-自然存活率)為救治行為增加的存活率,
再把(增加的存活率/醫療耗用量)成為平均每單位耗用效益,
會發現最有效率的是自然存活率60%的傷患


上面這張表依照效率(平均每單位耗用效益)重新排序,
人數x耗用量成為該組傷患總耗用,
然後從最有效率的開始救,接著次有效率的,直到現場3000單位資源用盡,
結果就是自然存活率30-80%的都能救,90%的能救8個

那如果現場資源只有1500單位,那就只能救自然存活率50-80%之間的

當然現實災難現場並沒辦法統計出如此精確的存活率數據,
但也會透過粗略的檢傷(triage)過程大致分類,
心跳停止的可能會作個記號然後直接放棄,
不會像醫療資源充足的急診採取心肺復甦術來勉強救救看,
而是希望用有限資源救回最多的人命